阿婆小说网提供郦道元《水经注》在线阅读
阿婆小说网
阿婆小说网 穿越小说 科幻小说 推理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灵异小说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武侠小说 乡村小说 竞技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玄幻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短篇文学 经典名著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总裁小说 仙侠小说 综合其它 网游小说
好看的小说 平步青云 不死武尊 武道至尊 奇术色医 武炼穹苍 傲剑天穹 吞噬魂帝 阴阳噬天 都市狂兵 铁血强国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阿婆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书号:10185  时间:2017/3/26  字数:17166 
上一章   卷二十九    下一章 ( → )
沔水与江合,又东过彭蠡泽,《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古巢国也。汤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径乌上城北,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东径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注栅水,谓之清溪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综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颖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口。东径刺史山北,历韩综山南,径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东径右塘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有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使将军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率众攻东关三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奋击,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径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东南径张祖禧城南,东南,屈而北径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南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乌江两县界中,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分为二:其一东北,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地理志》,毗陵县,会稽之属县也。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经》书为北江则可,又言东至余姚则非,考其径,知《经》之误矣。《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城县北。晋太康元年立,隶宣城郡。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径其县故城东,又北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郎山,北为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东,径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泾水,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山下,径陵县西,为旋溪水。昔县人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子明上陵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康四年,改曰广县。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径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南江又东径宁国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径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光和之末,天下大,此乡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于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湖、太湖、湖、贵湖、滆湖也。郭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越伐吴,战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湖之兼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放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秋》谓之夫椒山,有室,入地潜行,北通琅冢武县,俗谓之庭。旁有青山,一各夏架山,山有,潜通庭。山土有石鼓,长丈余,鸣则有兵。故《吴记》曰: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余里,居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南通庭,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左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接二湖俱以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方耳。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爱有包山庭,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北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余东五百里,便是句余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句余,今在余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溪水入焉。山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余,而温凉又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径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入于具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庭湖。杨泉《五湖赋》曰: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昨岭崔嵬,穹隆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岭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岭山蹠。自此以东差深,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余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径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庙。鲁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畴无余、讴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吴越秋》称: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湖,虽名称相,不与《职方》同。庾仲初《扬都赋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径由卷县故城下。《神异传》曰: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杀犬,以血涂门。妪又在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见干,曰:何忽作鱼?于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长城水曰谷水也。《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秋》之槜李城也。谷水又东南径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南径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曰:县有秦延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皋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放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之展武。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民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

  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谢灵运云:具区在余暨,然则余暨是余姚之别名也。今余暨之南,余姚西北,浙江与浦江同会归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为浙江。今江南枝分历乌程县,南通余杭县,则与浙江合。故阚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江,又于余暨东,合浦江,自秦望分派,东至余姚县又为江也。东与车箱水合,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十余丈,虽有水旱,而澍无增减。江水又东径黄桥下。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江水又东径赭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江水又东径余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东径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依县地,缉综所,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潜水出巴郡宕渠县,潜水盖汉水棱分潜出,故受其称耳。今爰有大,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本小,水积成泽,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责国也,今有责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责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奏,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县西北有余曹水,南径其县,下注潜水。县有车骑将军冯绲、桂大守李温冢。二子之灵,常以三月还乡,汉水暴长,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今所谓冯李也。

  又南入于江。

  瘦仲雍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即潜水也。其南源取道巴西,是西汉水也。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过其县东,又甫过冠军县东,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径南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析也。仅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侯国。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水东南入于湍。湍水又径其县东南,历冠军县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湍水又径冠军县故城东,县本穰县之一乡、宛之临駣聚,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诸军,故立冠军县以封之。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钢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六年,大水,蛮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揪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铜南山,宁同寿乎?湍水又径穰县为六门肢。汉孝元之世,南太守邵信臣,似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塌。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三县五千余顷。汉未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六门侧又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亭侯邓达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径穰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张绣之所筑也。

  又东过白牛邑南,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刘嵩为侯国。东南径安众县故城南,县本宛之西乡,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东南,涅水注之。水出涅县西北歧棘山,东南径涅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为侯国。王莽之所谓前亭也。应劭曰:在涅水之矣。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云是《左伯豪碑》。涅水又东南径安众县,竭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荀或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涅水又东南注于湍水。

  又东南至新野县,湍水至县西北,东分为邓氏陂。汉太傅邓禹故宅,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隔陂,邓飏谓晨宅略存焉。

  东入于淯。均水出析县北山,南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声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葛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析具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径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邑北,南入于沔。

  均水南径顺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应劭曰:县在顺水之,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廖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郡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均水又南注于沔水,谓之均口者也。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入于沔。粉水出房陵县,东过郢邑南,粉水导源东,径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故县水皆取名焉。

  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粉水至筑县西而下注于沔水,谓之粉口。粉水旁有文将军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丽。闾丘羡之为南,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忽梦文谏止,羡之不从。后羡之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祟也。

  白水出朝阳县西,东过其县南,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应勘曰:县在朝水之。今朝水径其北而不出其南也。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新野县南,东入于淯。

  比水出比东北太胡山,东南过其县南,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北,如东,三十余里,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太狐者也。应劭曰:比水出比县,东入蔡。《经》云:水从南来注之。然比水,盖误引寿之沘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注于比,非水也。《吕氏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应之,夹比而军,视水之深浅,荆人之而莫知也。有刍者曰: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水在比,脉其川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水,音药也。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旧月城北,比水右会马仁陂水,水出北山,泉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公私引裂,水遂断,故读尚存。比水又南径会口,与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与渲水会。澧水源出于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澧水西北,径平氏县故城东北,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都乡正卫弹劝碑》。澧水又西北合浚水,水出湖北山。西北屈,径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于斯水也。比水又甫,赵、醴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侯,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徐平,时人目之为淳水。城戍又以渟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县治,故亦谓之棘城也。谢水又东南径新都县,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径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东乡,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

  其水东北出湖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南大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太守场,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宇倾颓,而梁字无毁。盛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权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水西南,径湖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廖国也。《竹书纪年》曰: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者矣。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彪曰:仲山甫封于樊,因氏国焉,爱自宅,徒居湖,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世祖之少,数归外氏,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诏湖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词章陵,常幸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墓侧,栋字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之名县,藉兹而纳称也。湖水西南,又与湖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又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径新都县故城东,两读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西南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比水又西南,注于淯水也。

  译文

  沔水与江水合,又往东过彭蠢泽。

  彭氢泽就是《 尚书- 禹贡》 里的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向东边形成沼泽。

  又往东北从居巢县南边出,

  居巢县是古代的巢国,商汤讨伐夏柴,莱逃奔南巢,就是巢泽。《 尚书》 记载,周朝有巢伯来朝拜。《 秋》 :文公十二年(前615 )夏天,楚人围困了巢国。巢是群舒的国家,因为舒人反叛,所以包围了它。永平元年(58 ) ,汉明帝把巢封给蓄丘侯刘般,立为侯国。江水从濡须口又往东,在左面汇合栅口。栅水从巢湖出,往东经乌上城北,又往东经南谁侨郡城南边,接着往东穿过一个水塘,经附农山北面,又往东,在左面汇合了清溪水。清溪水发源于东北面马子砚的清溪,往东经清溪城南,然后拐弯转向西南,通过山间往西南,注入栅水,汇处称为清溪口。栅水又往东,在左面汇合了白石山水。这条水发源于白石山,往西经李鹊城南,往西南注入栅水。栅水又往东南,积聚成为窦湖,湖中有个小洲,湖东有韩综山,山上有城。山北的湖水向东出,形成后塘北湖,湖的南面就是塘,塘上有颖川侨郡旧城。窦湖水向东出,水口称为窦湖口,向东经刺史山北、韩综山南,过两山之间,从王武子城北出。这座城就建在刺史山上。湖水又往东过右塘北,就是中塘,塘的四面都有水。此水发源于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和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这几座城都是旧时的东关城。从前诸葛恪率领军队修筑了东兴堤,以防巢湖的水,又依山筑城,派将军全端、留略等,各率军千人把守。魏派遣司马昭督战,由镇东将军诸葛诞率众军攻东关三城,将要毁堤时,各军制造浮桥,排列在堤上,分兵攻城。诸葛恪派遣冠军丁奉等登上堤岸,呐喊奋力进攻;朱异等率水军进攻浮桥。魏征东将军胡遵的士兵争先恐后地过桥,浮桥毁坏,落水而死的数千人。这条堤岸就是东兴堤,被攻的城就是关城。栅水又往东南经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往东南经张祖禧城南;往东南,转而向北,经郑卫尉城西。魏时的史迹,已很久远,现在很难得清楚了,但查考前朝历史资料,研究当今近事,情况大致如此。栅水又曲折地往北,蒲浦从这里分支流出;栅水又往东南,注入大江,汇处称为栅口。

  又往东过牛者县南面,又往东到石城县。

  《 水经》 所说的石城县,就是宣城郡的石城县。牛清在姑、乌江两县边界上,距石城东北不到五百里,怎么会经牛诸然后才到石城呢?《 水经》 是搞错了。

  分为两条:其中一条往东北,另一条又过毗陵县北面,就是北江,

  按《 地理志》 ,毗陵县是会稽郡的属县。丹徒县城北二百步有一座旧城,本来是毗陵郡的治所,过去距江岸约三里,江岸逐渐崩塌,江就移到城下了。城北有扬州刺史刘蒜墓,现在已沉陷在江中,这条江就是北江。《 水经》 说北江是可以的,又说江水东到余姚,这却不对了。考察江所经的地方,就可知《 水经》 的错误了。《 地理志》 说:江水从石城东而出,经吴国南,称为南江。江水从石城东而入,入口处叫贵口,往东经石城县北。石城县在晋太康元年(280 )设立,属宣城郡。江水往东与大溪汇合。溪水上口引入江水,往北经石城县旧城东面。又往北注入南江。南江又往东,与贵长池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郎山,往北形成贵长池,池水又往北注入南江。南江又往东经宣城郡临城县南,又往东与径水汇合。南江又往东与桐水汇合,又往东经安吴县,称为安吴溪;又往东,旋溪水注入。旋溪水发源于陵山下,经陵县西称为旋溪水。从前县人子明钓得二条白龙,就是这地方。三年后。白龙接子明上了陵山,山离地面千余丈。过了一百多年,子明叫山下人上半山来,在溪水中与他说话,子安问子明当年的钓车在什么地方。又过了二十年,子安死了,葬在山下,他坟头的树上栖着一只黄鹤,鸣叫时常呼子安的名字,该县因此得名。晋朝咸康四年(338 ) ,改称广县。溪水又往北,与东溪水汇合。东溪水发源于南里山,往北经该县东面。桑钦说:淮水发源于该县东南,往北注入大江。溪水又往北经蜀由山,又往北,在左面与旋溪水汇合,往北经安吴县东面,该县是晋太康元年(280 ) ,从宛陵分出来设立的。县南有落星山,山上有一条五十余丈的瀑布,下面形成一个深潭,潭水往东北,从左面入旋溪,一同注入南江。南江的北面,就是宛陵县边界。南江又往东经宁国县南,这是晋太康元年从宛陵分出来的。南江又往东经故郭县南边、安吉县北边,光和(178 一184 )末年,天下大,这个乡凭险固守,保持气节,受到汉朝的表彰,中平二年(185 ) ,划分故彰的南乡立为安吉县,县南有一条钓头泉,泉水凌空涌出一切,然后到溪里,溪水向下与南江汇合。南江又往东北,称为长读,经湖口;南江又往东注入具区,水口称为五湖口― 五湖是指长湖、太湖、湖、贵湖、隔湖。郭景纯《 江赋》 说:注入五湖,一片茫茫,说的是江水连接五湖而后注入太湖。因此左丘明撰述《 国语》 时说:越国进攻吴国,在五湖战。又说:范蠢灭掉吴国后,回来到了五湖,就离开越国。这表明太湖兼有五湖的通称。虞翻说:这个湖有五个水湾,所以称五湖。韦昭说: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 尚书》 称为震泽,《 尔雅》 叫做具区,方圆五百里。湖里有苞山,《 秋》 称为夫椒山。有个,入经地下行走,北面通琅东武县,民间称为庭。旁边有青山,又名夏架山,山上有,暗通庭山。山上有石鼓,长一丈多,鼓响就有战事。所以《 吴记》 说,太湖有苞山,在吴县西面百余里,居民有几百家,那里出产制造弓弩的材料。声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个石,南通庭,极深,不知尽头在哪里。三苗之国,左面有庭湖,右面有彭暴湖,就是今天的宫亭湖。如果把太湖的庭与鼓氢对照起来看,那么它们位置的左右就可知道了。我按二湖都以庭为名,也可分出左方右方,这完全由你面朝哪个方向看而定。既然以三苗作为基点,那就应该以湘江为准了。因此郭景纯的《 江赋》 说:有包山的庭,巴陵的地道,暗经地下旁通,幽远深杳。《 山海经》 说: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曹水发源于山北,北注入具区。谢康乐说:《 山海经》 浮玉之山在句余东面五百里,就是句余县的东山,这么远就该在大海里了。句余今天在余姚鸟道山西北,怎么可能北望具区呢?他认为郭景纯对于地理情况是很无知的。据说庭湖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面的石楼下,有两个石鼓,敲击时,声音清脆越,这就是所说的神钮。这件事在《 罗浮山记》 里有详细记载。会稽山应在太湖正南,又有山溪水入太湖。山西四十里有两条溪,东溪宽一丈九尺,溪水冬暖夏冷;西溪宽三丈五尺,溪水冬冷夏暖。两条溪向北出三里,到徐村汇合成一条溪,宽五丈多,溪水冷暖不相混和,这条水就是《 山海经》 里所说的苔水。往北经罗浮山而后往下注入太湖,所以说引若水过山,注入具区。湖中有大雷、小雷等三座山,也称为三山湖,又叫庭湖。杨泉《 五湖赋》 说:头对无锡,脚踏松江,把太吴抱在怀里,把乌程驮在背上,咋岭巍峨耸立,弯隆山迂回曲折,大雷、小雷汹涌急。这里说的是太湖范围的辽阔。太湖东面、吴国西面十八里,有一座昨岭山。民间传说,这座山本来在太湖中,大禹治水时把它移进来靠近吴国。太湖东面和西南面,有两座小山,山上都有像绞成竹索似的岩石,民间传说,这是大禹用来牵山的大缆。太湖中有一片低洼地,老人们说:从笔岭山脚开始,这片低地向东逐渐加深,据说是牵山时留下的地沟。这座山离太湖三十余里,松江就在东面去。松江上口承接太湖水,往东经笠泽,泽在吴南,是松江水浸淹南北两岸形成的。《 国语》 说:越国进攻吴国,吴国在笠泽抵御,越军驻扎在江南,吴军驻扎在江北。虞氏说:松江北距吴国五十里,江边有承山和青山,山上各有一座庙。鲁哀公十三年(前482 ) ,越国派遣畴无余、讴两位大夫去攻打吴国,吴军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两位大夫,两位大夫死后,人们在山上给他们立庙,称为皿、青二王。青山上今有一块坛石,老人说:这是青神管理的,一“面有一条九曲路,南通太湖,是阖间所筑,以便游览姑骨台,眺望太湖。松江从太湖往东北了七十里后,江水分,称为三江。《 吴越秋》 说,范氢离开越国,乘船从三江口出去,进入五湖中。这里又另外提出三江、五湖,虽然名称混淆,但与《 职方》 的三江则不同。庚仲初《 扬都赋- 注》 说:现在太湖向东出称松江,下游七十里处有水口,水分,今向东北入海的称娄江,向东南入海的称东江,加上松江就有三条。《 吴记》 说:一条江向东南七十里,注入小湖,称为次溪,从湖东南出的称为谷水。谷水从吴小湖出后,经由卷县旧城下。《 神异传》 说:由卷县就是秦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县里有童谣道: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一个老太婆听了很害怕,大清早就偷偷去观看城门,城门卫兵要把她绑起来,老太婆说明了缘由。老太婆去后,城门卫兵杀了一只狗,把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太婆又来了,一见有血就头也不回地逃走了,忽然大水上涨,眼看要淹没县城了,有个名叫干的主簿令进府去察告县令,县令看见干说:你为什么忽然变成鱼了?干说:您也变成鱼了。于是城就陷落变为深谷了。因此就把长水城的水称为谷水了。《 吴记》 说:谷中有一座城,是旧由卷县的县城,就是吴的柴辟亭,从前属于就李乡携李地方。秦始皇憎恶这里有王气,命令十多万囚徒来此掘土,并给这地方取了个丑名,改称为囚卷,也叫由卷。吴黄龙三年(231 ) , 由卷县长出穗长粒的嘉禾,因此,改县名为禾兴。后因太子名和,为避讳,又改为嘉兴,就是《 秋》 的携李城。谷水又往东南经嘉兴县城西面,又往东南经盐官县旧城南面,过去这是吴郡海昌都尉治,盐官县是晋朝太康年间(280 一289 )从嘉兴划分出来设立的二据《 太康地道记》 ,吴郡有盐官县。乐资《 九州志》 说:县里有秦延山。秦始皇经过这里,美人死了,安葬在山上,山下有一座美人庙。谷水右边有马皋城,过去是司盐都尉城,吴王潺在该县煮海水制盐。因此《 汉书- 地理志》 说:县里有盐官,往东出城五十里有武原乡,是从前越国的地方。秦在这里设置了海盐县拭地埋志》 说:海盐县是从前的武原乡,后来县城沉陷为拓湖,又把县治迁到武原乡,改名为武原县,王莽改名为展武。汉安帝时,武原的地面又沉陷为湖了,这就是今天的当湖,后来就把县治移到这里。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在这里登山观望东海,山就因此得名。谷水出该县后称为橄浦,通到大海。光熙元年( 306 ) ,有三个身生的所谓民一起来到该县,他们是乘船从海上被风吹来的。

  又往东到会稽郡余姚县,东人海。

  谢灵运说:具区在余暨。那么余暨就是余姚的别名了,今天余暨的南面,余姚的西北,浙江与浦江汇合同归大海,但水名已不同,不是班固所说的南江了。郭景纯说:三江就是崛江、松江、浙江。然而浙江发源于南蛮中,不同于崛江,作者著述的方志,都说江水到山称为浙江。今天江水南面的分支,经乌程县,南面通余杭县,就与浙江相符合了。所以阐胭《 十三州志》 说:江水到会稽与浙江汇合。浙江从临平湖南通浦江,又在余暨东与浦江汇合,从秦望山分后,东到余姚县,又是一条江了。江水东与车箱水汇合。车箱水发源于车箱山,山上瀑布乘高而下,四十余丈。虽然有雨季或旱季,量却不会增减,江水又往东经黄桥下,临江有汉朝蜀郡太守黄昌的住宅,黄桥本是黄昌创建的。黄昌当州书佐,子遇盗贼与他失散,后来在蜀相逢,又重修旧好。江水又往东经赫山南,虞翻曾登上此山观望四方,告诫子孙要住在江北,那么世世代代都会享有傣禄爵位;如果住在江南,家族就不会昌盛。于是住江北的,一代接一代兴旺发达;当时住在江南的,就大多没落衰败。仲翔的预言确是应验了。江水又经官仓,官仓靠近南太守虞国的旧宅,称为西虞,是因为他的哥哥虞光居住在县东的缘故。这地方就是他的两只雁为他送葬的地方。江水又往东经余姚县旧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修筑的,南临江水,北背大海,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沧海浩浩茫茫,是辽阔万里的深渊。县西距会稽一百四十里;以句余山名为县名,山在余姚南面,句章北面。江水又往东湖塘。湖水灌溉全县,都成为一片良田。江水又往东注入大海。这就是所谓三江。所以伍子青说:吴国越国有三江环绕,百姓没有地方迁移了。但东南方地势较低,千万条河都汇集到这里,江湖泛滥决口,到哪里都会变成河,支流渠道纵横错,豪门大族伙同分割,因此原来的旧河道很难完全搞清楚了。虽然大致上按照县的范围来理清河网,也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

  潜水发源于巴郡宕渠县,潜水是汉水的分支,通过地下潜而出,所以叫潜水。现在有一个水,潜水内,通过冈山下,向西南潜涌出,称为伏水,有人认为就是古代的潜水。郑玄说:汉水的分支叫潜水。潜水原来的较小,水积成一个大泽,泽水外与汉水汇合,自从大禹把汉水疏通后,这条水就称为西汉水。所以《 尚书》 说:沱水、潜水疏通了。刘澄之说白水注入潜水,然而白水与羌水汇合后注入汉水,那么也还是汉水。宕渠县于延熙年间(238 一257 ) ,从巴郡分出立为宕渠郡,这里是古代的责国,现在还有责城。县里有渝水,渝水上下两岸都居住着责民。汉高祖入关时,贵民随从他去平定三秦,责人勇敢健壮,爱好歌舞,汉高祖也喜欢学习,今天传下来的《 巴渝舞》 就是。宕渠县西北有一条余曹水,往南经县城下注入潜水。县内有车骑将军冯绿、桂太守李温的坟墓。他们两人的灵魂,常在每年三月还乡,那时汉水暴涨,郡县的官吏百姓无不在水上祭祀他们。这两座坟就是今天所说的冯李墓。

  又往南注人江水。

  庚仲雍说:垫江在晋寿县分出一条支流,就是潜水。它的南源经巴西,这就是西汉水。

  湍水发源于部县北芬山,往南过县东,又往南过冠军县东,湍水发源于弘农边界的翼望山,水异常清澈,往东南经南哪县旧城东面,就是《 史记》 所说的下哪析。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地方封给左将黄同,立为侯国。湍水又往南,菊水注入。菊水发源于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也有说发源于析谷的,是溪涧的异名。源头旁长遍了菊草,由于涧水的滋润,菊花长得非常茂盛甘美。据说这山谷中的水长年饮用可以延年益寿,于是司空王畅、太傅袁魄,太尉胡广都汲饮此水来保养自己。因此上人士都很关注此水,喜爱它的气味,这种风气也传已久了。菊水往东南入湍水。债水又经该县东南,经冠军县西面。北边有楚竭,又道堰坝高下相承,蓄水于方塘里,周围十里的田地,都靠这里的水灌溉,源源不绝。湍水又经冠军县旧城东边,该县原是攘县的卢乡,宛县的临聚,汉武帝因为霍去病功高冠于诸军,所以设立冠军县封给他。水的西面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碑,碑的西面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着:没漆过的揪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铜器铁器都不放入,红漆的器皿也不入藏。暖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自那以后古坟旧墓没有免遭平毁之难的,而这座墓到元嘉(424 -453 )初年还没被盗掘过。六年(429 )发大水,蛮夷闹饥荒,才被发掘出来。据人们说:坟墓刚打开时,金银铜锡之类器具,涂着红漆,雕着各种花纹,光彩灿烂夺目。有两口红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棺上钉着金钉。坟墓不很高,但墓内极宽敞。墓碑上假意写了白揪棺材之类的虚言虚语,来掩盖以金银财宝厚葬的事实,虽然主意是想密封得像南山似的牢固,难道这就能和它一样长久了吗?湍水又经攘县,形成六门破。汉朝孝元帝时,南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 )堵断了湍水,修筑了攘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 ) , 又开了三道水门,成为六石门,所以称为六门竭。这项水利工程已灌溉攘、新野、昆三县五千余顷农田。汉朝末年石塘毁废,就没有再修复了。晋太康三年(282 ) ,镇南将军杜预又重新扩建,百姓受益更大;今天又废弃不修了。六门旁边又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亭侯邓达等人在太康五年(284 )所立。湍水又经攘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南经魏武旧城西南,这是建安三年(198 )曹攻张绣时修筑的。

  又往东过白牛邑南面,

  湍水从白牛邑往南。建武年间(25 一56 ) ,世祖将这里封给刘篙,立为侯国。往东南经安众县老城南面。安众县原来是宛县的西乡,是汉朝长沙定王的儿子康侯丹的封邑。湍水往东南,涅水注入。涅水发源于涅县西北的岐棘山,往东南经涅县旧城西面。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地方封给路最,立为侯国,王莽时称为前亭。应韵说:此城在涅水的北面。县南有两块碑,碑上文字磨灭,已经不可辨认了。据说是左伯豪碑。涅水又往东南经安众县,人们在此筑堰成破,称为安众港。魏太祖在这里大破张绣,他在给荀或的信中说:张绣阻挡我军归路,想迫我于死地。因为有两条水阻隔着,过河涉水十分困难。涅水又往东南,注入湍水。

  又往东南到新野县,

  湍水到新野县西北,向东分形成邓氏破。汉朝太傅邓禹故宅和奉朝请华西侯邓晨故宅隔破相对。邓飏说,邓晨故宅墓址现在还保存着。

  往东注人淯水。

  均水发源于析县北山,往南过县东,

  均水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的熊耳山,山的南面就是修、葛二县的边界。熊耳山上双峰并峙,远远望去很像一对熊耳,因而得名。齐桓公会盟召陵,向西遥望熊耳,就是此山。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登临过。卢氏县就是析县的北乡,所以经文说均水发源析县北山。均水又往东南经该县,往南经南乡县,又往南与丹水汇合。

  又往南,到涉都邑北面,往南注人沔水。

  均水往南经顺县西南,汉哀帝改名为博山县,明帝又称顺。应肋说:顺县在顺水之北。今天却没听说过顺县有一条顺水。章帝建初四年(79 ) ,把这里封给卫尉马廖,立为侯国。晋太康年间(280 - 289 ) ,立为顺郡。顺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均水又南注入污水。汇处称为均口。《 地理志》 称均水为淯水,说熊耳山是淯水的发源地。又往东南到顺注入沔水。

  粉水发源于房陵县,往东过郑邑南面,粉水发源后往东经上粉县,人们用这溪水来浸麦磨粉就雪白光亮,鲜洁耀眼,与用别的水浸出的完全不同,所以县、水都以粉取名。

  又往东过毅邑南面,往东注人沔水。

  粉水到筑县西面,注入沔水,汇处称为粉口。粉水旁边有文将军墓,墓道前有石虎、石柱,装饰美丽,间丘羡之在南做太守时,把子葬在文将军墓侧,要把墓地平掉,夜里忽然梦见文将军劝阻他,羡之不听。后来羡之被杨佳期谋害,后人说及此事,认为这是文将军在作祟。

  白水发源于朝阳县西,往东过县南,

  王莽把朝阳县改名为厉信县。应劭说:朝阳县在朝水之北。但今天的朝水经县北,而不是从县南过。那大概是城邑迁移,河渠改道,而旧名却遗留至今的缘故吧。

  又往东到新野县南面,往东注人淯水。

  比水发源于比县东北的太胡山,往东南过县南,水从南方来注人。

  太胡山在比北偏东三十多里处,周围五六十里。张衡作《 南都赋》 ,所谓天封太狐即指此山。应韵说:比水发源于比县,东注入蔡水。《 水经》 说:水从南方来注入。但比没有水,大概是误引了寿的沘吧。我在延昌四年(515 )被任命为东荆州刺史,州治在比旧城,城南有蔡水,发源于南磐石山,所以也称磐石川,往西北,注入比水,而不是水。《 吕氏秋》 说:齐国令章子和韩、魏一起攻打荆国,荆国派唐蔑应战,唐蔑在比水两岸驻扎军队,想了解水的深浅,用箭水却无法知道,有个割草的人说:兵多水就浅了。章子夜里来偷袭,在比水岸边斩了唐蔑。比水又往西,澳水注入,澳水发源于北边的花丘山,往东拐弯转向南,又往南注入比水。按《 山海经》 说:澳水又往北注入视水,而不注入比水。我按吕忱的《 字林》 及《 难字》 、《 尔雅》 都说:水在比。考察当地诸水汇合、水道注的状况,应是水,音药。比水又往西南经长冈旧月城北面。比水在右面与马仁阪水汇合。马仁破水发源于抚北山,泉竞相汇集,水积成湖,面积百顷,称为马仁破,破水经比县境,在西南面筑了堤坝,用以灌溉农田,但公私争相引水灌田,水就因此断了,不过旧河道还在。比水又往南经会口,与堵水支流汇合。比水又往南,与澄水汇合。遭水发源于桐柏山,与淮水同源而分道西,所以也称为派水。澄水往西北经平氏县老城东北,王莽把县名改为平善。城内有南都乡正卫弹劝碑。澄水又往西北,与搜水汇合。搜水发源于湖北山,西北转,经平氏城西而后北注澄水。澄水又往西注入比水。比水从此以下也通称派水了。昔日东汉光武帝在比水西大破甄、梁丘赐,并在比水上杀了他们。比水又往南,赵渠、澄渠就在这里通出;比水又往西南,谢水注入。谢水从谢城北方出,源头水细小,到谢城水渐大。城四周傍水,过去是申伯的都城。《 诗经》 里所谓:勇武的申伯,来到了谢,就指这地方。世祖建武十三年(37 ) ,封樊重的小儿子樊丹为谢侯,这里就是他的封国。那么这条水也就是谢水了。谢水岸高水深,水平缓,当时人们称为停稽水,边防城堡又以停消为名,都是不对的。谢城西边,是旧棘县治所,所以也称为棘城。谢水又往东南经新都县,向左面注入比水。比水又往西南,经过新都县旧城西面,王莽改名为新林。《 郡国志》 认为这是新野县的东乡,也就是旧时的新都。

  又往西到新野县,往南注人淯水。

  比水到冈南,向西南,边防城堡就筑在冈上。比水又往西南,与南长水和坂门水汇合。这两条水发源于东北方湖东边的隆山,山的西面有汉南太守胡著碑。他的儿子骑都尉胡珍,娶湖长公主,即光武帝的大姐。庙堂里的台阶都用青石砌成,庙北有石堂,胡珍的玄孙桂太守胡场,延熹四年(161 )母亡居丧,在墓旁立了一个石祠,在石梁上刻了铭文。石祠现在已经颓纪,而石梁上的字还完好无损。盛弘之认为这是樊重母亲因怕雷而修的石室,这大概是传闻造成的错误。隆山南有一座小山,山坡上有两只石虎,面对面地站在墓道两旁,虽处于荒僻遥远的地方,却完好无损,而且制作十分精致,确实可称美妙,世人因此称这座山为石虎山。水往西南经湖县旧城南面。《 地理志》 说:这里过去是廖国。《 竹书纪年》 说:楚共王与宋平公在湖会晤。东城中有两块石碑,好像是樊重碑,碑上记着许多旧时官吏的姓名。司马彪说:仲山甫封于樊,就以国为姓氏。于是从宅迁居到湖,耕种农田三百多顷,扩建了许多房屋,高楼连阁,有湖池灌溉之利,竹木成林,六畜兴旺,又盛产鱼蚌梨果,檀枣桑麻,即使与世隔绝,也可自成一个市场。就连兵器弓箭也是无所不有,资产积聚到百余万。他兴工大搞建设,后效无穷,制作的东西都极巧,财富可与封君相比。世祖少年时,多次去投靠外祖父家,直到在长安就学,外祖父还大量地接济他,世祖即位后,追封他为敬侯,下诏湖为外祖父樊重立庙,设官吏专管祠堂的祭祀。每当世祖巡视章陵祖祠,总要亲自去看看樊重的墓地。此水灌溉湖城四周田地。城的东南面,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也有几块无字的碑。又有几间石庙,建在墓侧,庙宇栋梁都已崩塌,只留下光光的石壁了,也不知是哪个公侯世族后裔的祠庙。此水南注入大湖,湖这县名就是因此湖而来的。湖水往西南,又与湖各破池散出来的水汇合,称为板桥水。板桥水又往西南,与醛渠汇合。又有赵渠注入。这两条水的上口承接派水,往南经新都县旧城东面,两条水渠并南与板桥水汇合。板桥水又往西南,与南长水汇合。南长水上口承接唐子、襄乡各破池散的水。唐子破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帝从新野打过来,在唐子乡杀了很多人,湖尉也是在这里被杀的。破水又清又深,光武帝后来认为这是个神渊。南长水往西南到新野县,与板桥水汇合,往西南注入比水。比水又往西南,注入淯水。 WwW.ApOxs.cOm
上一章   水经注   下一章 ( → )
阿婆小说网为您收集整理并提供水经注最新章节,《水经注》是作者郦道元的倾力之作,水经注全文无弹窗广告免费阅读尽在阿婆小说网,阿婆小说网致力于打造无广告无弹窗的水经注免费在线小说阅读网站。